技能培训基地数字化学习给“技术培训主阵地”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协同,共建一批资源共享,集教学实践、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VR等技术辅助下,职业院校也可通过与也未艾等智慧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降低课程设置的门槛,实现科技与专业教学及实践的深度融合。

培育目标发生偏差。不仅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参与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利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产生了不少新职业,

在此基础上,院校还要贯彻执行“双师制度”。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目前的难点是,不少职业院校并不缺乏高技术设备,但掌握相关技术的教师较少。因此,职业院校应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教师团队。

这为上文提到的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字化转型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那就是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共创人才成长新局面。

据2020年7月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预计需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约150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约130万人、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均达125万人左右、无人机驾驶员100万人等,新职业人才缺口达千万级以上。

企业这边急需技术攻关人才,而职业院校那边却难以提供这类人才,如今正悄悄融入我们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当中。还让职业院校的老师走到企业定岗实习或进入培训基地学习,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场景,而在这些改变的背后,致力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一直以来,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人才的适配性。对相关人才的渴求逐渐增大。校企合作培训存在不灵活等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2020年6月29日,中共浙江省委发布了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其中提到了“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内容。

具体而言,院校的教研层面与企业项目合作,将先进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并制定更新课程时间,以确保课程所讲技术的先进性。

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要敢于“做媒”,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并由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等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巨大的技术人才缺口,使得技术人才培养成为国家重要任务,也给“技术培训主阵地”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最重要的指标是人才是否符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故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规格须把“需求”放在首位,紧跟时代和市场需求而变化。

但是,如何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培养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最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这些都成了职业教育院校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智能化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无人驾驶汽车驶入道路、智能化导航规划行车路线、超市增加智能无人收银设备、无人餐厅和无人酒店落地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表示,职业教育作为结构主导型教育,是各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职业教育是转型是数字化学习的主导战场,必须放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去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能否最终掌握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才是培训结果最好的检验。

要想破解难题,需政府加大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