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滋生的校园暴力究竟何时休?洛杉矶留学生校园霸凌事件

近年来,校园暴力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今年“两会”前夕,3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绑架同学、施虐等行为被判刑责的消息将校园暴力事件再次推向公众视野。“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切的同时,也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顾明远: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自我辨别和约束能力较弱。当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孩子不是生长在真空环境中,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文化的缩影。如果孩子身边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他们难以独善其身。此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家长如果对孩子实施家暴,会让孩子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也这么对待他人。

2016年2月17日,三名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读高中的中国学生因绑架并凌虐同胞同学,分别被洛杉矶地区波莫那高等法院判处最少6年监禁。2015年3月,现年均为19岁的中国留学生翟某、杨某和章某同其他一些中国留学生绑架了中国同学刘某,对其进行殴打和折磨。三人案发后不久被捕,于今年1月5日与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有些还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一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会上处于强势位置,被打者的父母处于弱势位置,这种地位的悬殊,会让打人者有“胆量”去施暴。这种不平等,往往会给被打孩子的心灵造成永久性的创伤。

我们会发现,国内校园暴力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倡导社会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以及公益性组织和专家参与其中,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园预防暴力防控体系。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这一问题其实还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及其衍生的乡村学校发展、留守孩童监管、法制建设等问题搅缠在一起,由于校园暴力干预机制滞后、作恶成本低,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跳开校园暴力看校园暴力,已使它不再是单一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