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服装城怎么样知乎【改革开放40周年】“穿”越四十年见证即墨服装市场变迁

提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年近七旬的徐延华直言“太快了,太快了,变化快得像做梦一样。”从生产队长到贩卖鱼、花生、扣子,再到下海经商从事男装经营,即墨服装市场商户协会会长、国际商贸城总商会党总支书记徐延华——这个生于温泉街道的农家子弟,依靠着四代服装市场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历史变迁,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1979年之前,徐延华一直在村中劳动,那时每天赚取的10工分仅能兑换成0.5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年轻的他不甘于贫穷与平凡,萌生了经商的想法。于是经过东凑西借,终于用178元买了一辆由凤凰、大金鹿等多个品牌零件插接成的二手自行车。靠着这辆车,徐延华做起长途贩卖,就此开启了创业历程。

1980年,即墨大集的服装市口应需而生。首批个体服装经营户仅60家,年底登记办证突破千家。1984年夏,第一家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在墨水河河滩建成运营,服装市场完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建设,徐延华也迎来了事业上的重要转机。“

即墨商道文化传承流远,千百年来形成了开放兼容、经商进取的务实秉性。“我们受惠于40年的改革开放,商贸市场走过的创新路,为多少人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徐延华感慨。

最初两年,徐延华每天清晨都扛着装满豆子、花生等货物的蛇皮袋,骑车赶往青岛售卖,当晚返回即墨,风雨无阻。两年后有了些积蓄,便做起了收益更高的贩鱼买卖。“那时候船开得慢,一坐就是一天。”徐延华说,他所贩卖的鱼进购于舟山,而那时从青岛发出的船并不能直达舟山,每次进货,他都只能先坐船到上海,“下午3点发船,到上海已经是第二天傍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