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有容乃大2023年3月15日有容乃大是啥意思

大学的“有容”之大,还要兼容、包容、宽容各种不同学术意见和学术思想,让其碰撞激荡、交锋竞争、探索争鸣,催生新思想、新学问和新观点。现在一些大学里还存在一种风气,那就是“闭门主义”和“好好主义”。容不得异见,见不得批评,专家学者陶醉于自我的学术天地里,闭门造车,故步自封,我自独尊,学术交流和创新自然无从谈起。

引导社会风尚,不在于大门之大、大楼之大,大学不仅是从事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象牙塔,其在选任人才、日常管理、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观念和方式将成为社会的一根标杆,这是大学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为社会所效仿和追随。还是引领和示范社会价值和潮流、“开风气之先”的观念殿堂。有容乃大的大。大学之“大”,而在于其精神和理念之“大”——大气的大,

在包容、宽容和兼容中追求共荣,这应该是每一所大学应有的气度和追求。广开大门,延请社会各种优秀人才,创设包容、宽容环境,让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汇碰撞,催生新思想,蔚为新气象,这样的大学才能真正“大”起来。

凭借多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东风,现在国内的大学普遍都“大”了起来,名头大了、地盘大了、楼大了、门大了,很多显性的指标都大了起来。但是,大学里的学问并没有相应地“大”起来,相反的,诸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之类的学术不端和学术丑闻行为却屡见不鲜。这其中固然有诸多原因,但缺乏对大学精神和理念的深刻理解,追求大学“面子”上的“大”,而不是大学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上的“大”与之有很大关系。

当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揽人才,容纳各种学术、思想,让其自由发展。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习惯专制、好同恶异的社会里,蔡先生这种容纳异己的民主作风,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开创了一代新风,并因此成就了北大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数十年的辉煌。这件往事不能不令人们深思。

与此相对的,是学术界的“一团和气”,你请我来当评委,我聘你来兼职、客座,大家彼此关照、互相捧场,你好我好大家好,已成为大家熟知的惯例,学术批评空气稀薄,有见地的、真诚的批评阙如。学术没有争鸣,进步和繁荣从何谈起?

而现在的一些大学在用人上,却存在着“惟学历论”现象。无论是延聘教师、选任干部,还是评优选先,首先要看是不是博士学历、正高职称,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有没有主持过国家级科研课题,是不是学科带头人等等。很多时候,一项不达标,就是一票否决。高学历不等于高才干,这个常识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即使是高等学府选人用人,依然习惯于用学历、职称等等一把又一把尺子来量人度才。个中原因,在于一些人对所谓可操作性的工具理性的迷信及陈旧的人才观,以为把人才的“才”化约成学历、职称、资历等等可“称斤论两”的指标,人才选拔就是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了,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汉思维和愚蠢做法。

前些年,国内有大学聘请民间学者、作家甚至影视明星担任教授,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其实和因材施教一样,因教聘才,未尝不是一种可贵的尝试。这些人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都已取得较深的造诣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的加入,其与传统学术身份和路子迥异的身份和思维,有助于学术新空气、新成果的形成和产生,用学历、职称之类的条条框框将之一概拒之门外,其实是一种自我闭锁、自我束缚。

大学的“有容”之大,首先要兼容并包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术派别的学者,不拘一格延揽各种优秀人才,群英荟萃,兼容共荣。